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要求,此举旨在“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宏观上看,互联网是一个全域变量,它对现代社会各种领域、行业、人群等均形成重大影响,甚至能够对固有模式、秩序、体系等发挥颠覆效应。随着“互联网+教育”新型业态的确立,高校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均产生显著异变,各个专业、学科及课程受到互联网要素的影响,固有教学体系瓦解与新型教学模式确立同步进行。聚焦高校体育领域,以互联网为基础可以实现多种技术(如数字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一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点的体育教学生态,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主动创新。
创新场景,拓展高校体育教学时空。从创新场景切入,利用慕课、体育运动APP、智慧化课堂、直播平台等可以有效拓展教学时空。一方面,体育教学不再受到课时束缚,随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体育知识,另一方面,体育训练摆脱了校园环境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资料,在任何场景中利用身边资源锻炼体能与磨炼技能;创新场景的基本理念是“由封闭转向开放”,需要体育教学主体打通线上、线下的隔阂,围绕具体教学项目,可以搭建O2O(线上到线下)体育教学场景。以游泳项目为例,在线上教学场景中,教师负责讲解安全知识、教授动作技巧、发布训练任务等工作,而在线下学习场景中,大学生自主选择游泳场馆、泳衣、救生设备等,如此一来,师生所处的场景均是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互联网带来的“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情境”的变化,不仅只发生在物理意义上,还影响体育教学对象的心态,大学生从原本相对封闭的“在场有效性”场景壁垒中走出,就能够获得体育教学的“附加值”,如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己的体育锻炼成果、得到受众肯定,就能够得到一定情绪价值。
创新身份,重塑高校体育教学关系。事实上,互联网代表的不仅是一系列先进技术“聚合体”,它也代表了平等协作的思维范式,这一点可以从“去中心化”角度得到论证。换言之,互联网时代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将互联网技术介于体育教学主体、客体之间,让它部分取代教师职能,如利用微课视频预习、复习、练习体育动作,从而削弱教学主体在体育课堂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互联网+体育”教学情境,有助于激活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内生动力,如兴趣使然下自主收集学习材料、设计训练计划、采购体育器械等,从而提升教学客体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导权。随着“教与学”权力此升彼落、趋向平衡,教学主客体关系也将变得更为和谐与融洽;从创新身份的角度出发,高校体育教师应摒弃“管教者”或“指挥员”的角色,转化为学生体育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与“好伙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有足够了解,例如,让大学生下载悦动圈、运动计步、动动等健身类App软件,此类软件可以检测人的身体数据,反馈健康情况,体育教师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大学生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哪些方面较为优秀,再综合评估个人兴趣、空闲时间、经济成本及器材限制等条件,为大学生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案。
创新职能,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在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立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将体育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发展为中心”,对现有体育教学职能体系进行“减负增效”。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手段(如微课视频、MOOC课件)制作成学习材料,交由学生自己掌握。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教育”构建大学生体育发展服务平台,譬如,以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为前提,定期通过钉钉群、微信群等工具,推介体育趣闻轶事、体育搞笑视频、体育励志人物等,又如,体育教师发动自身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健身卡、器材、服装等优惠信息。
创新渠道,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入互联网时代,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巨大的“资源池”,其中,体育频道是该资源池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不仅内容更新快、涵盖种类全,并且创作者分布于各个层次,如体育专家、奥运冠军、街健博主、运动网红等,在流量红利指挥下,创作者还会根据订阅者需求提供内容。基于此,通过构建“互联网+”创新渠道,体育课程资源就能摆脱“教师为主导”的单一供给困境。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以量取胜”,还要聚焦精品,其一要明确教学主题,确定资源范围,如在常规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学项目之上引入“传统武术”教学主题,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展开武术类型遴选,从套路、散打、器械等不同领域筛选最适合学生的。其二要广泛收集资源,在获取渠道上不拘一格,可以是武术名家表演录像、光盘,也可以是武术爱好者发布的视频,甚至是影视作品的剪辑片段,以套路为例,针对同一种拳术尽可能多地收集,建立起“传统武术套路资源库”。其三要展开资源整合,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排序、整合,将必要的传统武术理论、知识点及动作细节信息融入其中,最后生成完整的课件形式,这样便于大学生自行观摹和自主练习。
创新模式,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聚焦模式创新,改进现行教学方法,如利用互联网构建多媒体教学、翻转体育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为了确保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良性闭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检测-解析-练习-展示”教学模型。其一是检测,旨在发现体育教学问题,例如在课前环节,教师先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动作要领及预习任务等制作成PPT课件,发布到班级管理群,学生根据PPT内容,自行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浏览视频,这一过程中产生疑问,再通过网络渠道汇总给教师。其二是解析,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录制专门的释疑课件,为学生解析动作要领,除了在课堂上讲解使用,还可以收藏(下载)下来,反复观看。其三是练习,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指导学生,线上及时回应,线下自主开展,以混合式教学法为例,即便师生身处不同时空场景,也能够保障体育练习的连贯性,如果仍然存在疑问可以返回“解析”环节。其四是展示,旨在检验体育练习成果与促进深度反思,属于教学评价的范畴。
创新理念,推动多学科的深入融合。立足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理念,谋求“体育+其他学科”新格局的形成,以推动多学科的深入融合。其一以教学资源为切入点,建立“体育+其他学科”的教学体系,可以实现多种知识对体育教学的支持作用。例如,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中发掘“结构”“力学”“系统”等相关的知识点,利用动画软件或3D建模工具解析原理,再映射到人体结构、肌肉发力、神经传导系统等层面,可以让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巧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其二以健康维护为着力点,“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至高原则,结合高校营养学课程、医学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知识点,使其渗透到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围绕“体育+健康维护”的主题单独开发一门网络精品课程,开课期间,以直播方式邀请高校营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师资,共同为学生释疑解惑。其三以“五育并举”为落脚点,即以体育为中心,通过新媒体工具,将德、智、美、劳四个维度的教育价值注入到体育教学中,如“体育+德育”框架下,将为国争光、坚毅勇敢、团结互助等优秀品德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创新组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延伸。基于互联网技术对时空隔阂的消解机制,体育教学应跨越课堂场域,进一步扩展到校内、校际层次,这也就意味着要对固有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从创新组织视角看,大学生自建的“体育社团”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它可以很好地获取高校体育设备、场地、教师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有效压缩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方面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体育社团不属于教学管理对象范畴,但确是良好的体育教学“编外载体”,它根据团队成员的体育兴趣建立起来,因此每一个体都抱有热情,在深度学习、系统训练、长期坚持等方面更容易实现。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体育课堂与体育社团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师以顾问身份介入,为健美操、游泳、乒乓球等差异化体育社团组织提供服务,能够促使“教师的教”会更有针对性。同时,以体育社团为基本单位,通过网络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协同、活动合作及竞技比赛举办,可以将体育社团打造为校园文化对外输出的名片与途径。
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及系统性工程,包括教学场景、教学关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全方位重设与建构,高校应树立前瞻性理念,积极应对“互联网变量”为体育教学带来的异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作者:穆道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