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武汉8月18日电(记者张阳)清晨五点的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晨雾还未散尽,48岁的柳云华已站在半程马拉松赛事起跑点。
17日,2025巴东野三关半程马拉松开赛。来自国内外5500名跑者齐聚这里,在这条气温舒适的清凉赛道上尽情奔跑。
因先天性耳聋,柳云华听不到人群的欢呼,也无法回应志愿者的叮嘱,只是安静地站在队列中,用手语向身旁的跑友比出“加油”的手势。发令枪响的瞬间,他循着前方涌动的人潮迈开脚步,在寂静的世界里,努力向前奔跑。
这个“无声奔跑”的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那年,巴东县首届半程马拉松赛事在野三关镇鸣枪开跑,理发店老板谭桂柱得知当地即将举办马拉松比赛,立马想起了在自己店里工作、十分热爱跑步的柳云华。谭桂柱将赛事信息告诉了柳云华,并帮他报了名。为了这场奔跑,柳云华把闹钟调到凌晨五点,每天雷打不动地训练。后来,柳云华坚持每届比赛都参加,跑步也逐渐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开始训练,跑21公里要将近3个小时,后来慢慢只要1个多小时了。”柳云华用手语比划着,指尖的起落里藏着日复一日的坚持。
“他最吃亏的是听不见别人的提示。”柳云华的好友兼跑友刘道庭记得,柳云华第一次参赛时,因为不熟悉赛道节奏,跑得稍慢。当其他跑者喊着“借过”想要超过时,他全然没有察觉,因此引来误解。从那以后,经常一起训练比赛、互相打气的两位好友约定了一套手势:轻拍肩膀是“加速”,手掌下压是“减速”,手臂侧摆代表“让路”,手指向身侧则是“旁边有人”。这些无声的暗号,成了赛道上最可靠的护航。
对柳云华来说,赛道上的每分每秒都是与自己的对话。比赛结束,工作人员将奖牌挂在他脖子上,他眼眶微微泛红,对着镜头举起奖牌,手语清晰地比出:“我做到了!”
“跑过风雨、跑过人群、跑过自己。野马,很尽兴!”到达终点时,柳云华发了一条朋友圈,字字透着对奔跑的热爱。
这份热爱,同样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柳云华工作的理发店周边,有多位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下楼理发,他便主动提出上门服务,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从没收过钱。“我们都支持他。”谭桂柱说。
柳云华把这些年参加马拉松的号码布和奖牌的照片挂在理发店的墙上。经常有顾客好奇地问他跑步的秘诀,他总是笑着竖起大拇指回应——这是他的自豪,也是他对生命力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