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面对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作为中华文脉摇篮的乡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民族体育,这一植根于乡土、最具身体力度的“活态遗产”,其延续千年的传承密码正被重新编码。本文的核心关切,并非简单评判数字化的利弊,而是试图深入剖析民族体育如何在乡村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完成一次根本性的理论突围。经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教师数字素养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融合研究,编号:HNJG- 20231154研究发现,这一突围,标志着它正从一种依赖血缘与地缘、相对固化的“在地”传承叙事,跃迁为一种跨越时空、以实践社群为核心的“在线”价值重构。文章将穿透数字化带来的表层困境,阐释其传播范式的内在重塑,并最终论证其在文化自觉、社会链接与产业融合维度上实现的价值再造,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未来路径提供一种思辨性的参照。
数字化的撕裂:乡村文化场域中民族体育的消解与契机
民族体育的生命,始于乡野,长于社群。无论是草原上的人马奔腾,还是水乡里的龙舟竞渡,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条规则,都曾是特定地域中生产生活、节庆仪式与宗族伦理的身体化表达。其传承的脉络,并非依赖书本典籍,而是一种在固定“场域”中,经由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而完成的活态接力。这一过程,强韧地维系于稳固的乡村社会结构与高密度的线下人际网络。然而,数字媒介的无差别渗透,正以一种近乎粗暴的力量,撕裂着这片宁静的文化土壤。
危机是显在的、切肤的。城镇化的洪流裹挟着乡村的青壮年涌入城市,这不仅导致了民族体育核心参与群体的断层,更使得那条维系着技艺与精神的代际传承之链变得锈迹斑斑。与此同时,以短视频、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娱乐形态,凭借其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即时反馈机制,无情地攫取着乡村留守群体的注意力。当虚拟世界的喧嚣足以填满所有闲暇,那些需要长久磨砺身体、考验意志心性的传统体育,便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过时”与“枯燥”的标签。数字技术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文化“加速器”的角色,它加速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边缘化,令民族体育所附着的文化语境趋于稀薄,甚至使其异化为一种供人猎奇的符号化表演,其内在的社群凝聚力与精神向度随之剥离。这便是数字化的冷酷一面:它以一种高效的文化替代,从根部侵蚀着民族体育的生存场域。
然而,断裂之处,亦是生机萌发之地。当我们从被动的文化守成者视角切换出来,便会发现数字化同样赋予了民族体育一次绝处逢生的历史契机。数字技术的核心禀赋——去中心、即时性与超链接,恰能为破解传统传承模式的封闭性与脆弱性提供精准的解药。高清摄录与云端存储,让那些一度濒危、仅存于少数长者记忆中的项目得以“数字永生”,彻底摆脱了“人亡艺绝”的宿命。社交媒体平台,则为散落天涯的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构建了一个个虚拟的“数字部落”,让他们能挣脱地理空间的桎梏,进行技艺切磋、寻根溯源与情感共振。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的视觉语言,以一种更具审美冲击力的方式,重塑了民族体育的魅力,足以唤醒深植于年轻一代文化基因中的好奇与认同。因此,我们面临的真正课题,并非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在汹涌的数字浪潮中,如何为民族体育这艘古船更换引擎、重绘航图,驶向一片更开阔的文化海洋。
从身体的“在场”到符号的“在线”:民族体育传播范式的革命
数字化对民族体育最根本的冲击与重塑,远不止于传播工具的迭代,它触及了存在方式与传播范式的深层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是从一种强调身体“在场”、时空同步、经验本位的“田野”逻辑,向一种以符号化呈现、异步互动、社群认同为核心的“赛场”逻辑的深刻跃迁。这不仅是场域的位移,更是身体经验、知识权威与社群形态的彻底再定义。
传统民族体育的灵魂,在于“田野”中的身体“在场”。这个“田野”,是具体的训练场,更是由血缘、地缘、师徒关系构成的稳定社会网络。在这里,技艺的传递是具身的、感性的,讲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体悟。权威的确立,依赖于长者的经验积淀与口耳相传的谱系,整个传播过程是内向的、旨在维系群体边界与文化纯洁性的封闭循环。
数字时代则凭空构建了一个广阔无垠的“赛场”。这个“赛场”是符号化的、流动的、开放的。在这里,身体的直接在场被高清的影像符号所替代。传播的主体被彻底解放,任何掌握一技之长的个体,无论身份背景,都能成为传播的中心节点。他们通过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将原本具有“秘传”性质的技艺公开化、标准化、视觉化。当身体技艺被转译为可供暂停、回放与分析的数字符号时,学习的过程也发生了改变,它从一种整体性的模仿,变为一种可分解、可量化的知识习得。然而,这种碎片化的习得方式亦潜藏着风险:当精妙的“术”被抽离其所根植的文化哲学与身体观时,那种需要长期浸润方能领悟的“道”便有被悬置的危险。传播的广度,可能以牺牲传承的深度为代价。更为深刻的是,行动者的逻辑变了,为镜头表演的身体,其展现的细节、追求的节奏,与纯粹为了竞技或仪式的身体,会产生微妙的差异。追求“点赞”与“分享”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在无形中筛选和改造着传统技艺的形态,使其变得更具观赏性与传播力。
这场范式革命,最终催生了全新的社群建构方式。传统的社群是“先赋”的,个体因出生而被动归属。而数字社群则是“自致”的,个体因纯粹的兴趣与价值认同而主动链接。一个对苗族“射弩”技艺着迷的城市白领,可以通过网络与黔东南的传承人建立直接联系,这种跨越阶层与地域的连接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社群模式,瓦解了传承的血缘与地缘壁垒,构建起一种更富韧性与活力的文化认同网络。个体的文化身份,不再单单由籍贯定义,更由其深度参与的文化实践来确认。这正是民族体育在数字时代突围的理论内核:它从一种地方性的、固化的文化遗产,蜕变为一个流动的、可被全球同好共同阐释与再创造的“活态文化体”。
超越“守护”的突围:数字流动中民族体育的多维价值释放
一旦民族体育的传播范式得以重塑,其价值便不再囿于“抢救”与“守护”的单一叙事。在数字化的催化与聚合效应下,它实现了超越性的价值释放,在文化、社会乃至经济层面,为乡村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复杂而深远的动能,这构成了其理论突围的现实落点。
首先是文化自信的内生性激活。在数字媒介的放大效应下,一项深藏于乡野的体育活动,一夜之间可能成为引爆全网的文化现象。它不再仅仅是某个村寨的内部庆典,而是成为了讲述地方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鲜活“文化IP”。这种“出圈”式的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外部关注与积极反馈,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哺”力量,极大地激发乡村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当村民们目睹祖辈相传的技艺赢得世界的尊重时,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便会从内心升腾,从而更主动地投身于传承与创新。这就构建了一个从“内部守护”到“外部传播”再到“内生激活”的文化赋能闭环,有效抵御了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
其次是乡村社会资本的数字化重构。围绕民族体育项目建立的线上社群,宛如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不仅重新连接了村庄内部的居民,更将离乡的游子、外部的爱好者、相关的专家学者都“编织”了进来。这个“超级社群”超越了地理阻隔,成为信息互通、情感慰藉和资源整合的枢纽。它既能凝聚人心,组织公共活动,弥补因人口外流而弱化的乡村传统治理功能;也能成为外界了解乡村、善意投资、智力反哺的桥梁,为探索乡村协同治理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
最后是产业形态的创造性转化。民族体育的数字化呈现,为其与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开辟了无限可能。一个富有魅力的体育项目,可以成为撬动地方文旅发展的核心支点,衍生出深度体验游、主题赛事、节庆活动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旅资本”的跃迁。但更需警惕的是,这种转化必须避免落入浅层的商业化陷阱,防止将活态的文化掏空为可供消费的奇观。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会追逐流量,这可能导致那些更具视觉冲击力、更易于娱乐化的片段被放大,而那些相对内敛、蕴含更深厚文化内涵的实践则被边缘化,最终在无形中塑造出一个被市场逻辑裁剪过的文化形态。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数字技术,开发标准化的在线教学课程、相关的文创衍生品、乃至沉浸式的数字体验项目,在尊重其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延长其价值链条,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形成共生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且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归根结底,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对民族体育的思考必须超越工具论的局限。数字化并非简单的利弊选项,而是一种重塑万物的结构性力量。推动民族体育的理论突围与实践新生,关键在于挣脱“被动保护”的思维惯性,以一种文化主体的姿态,深刻洞察并驾驭这场传播革命。唯有引导其从封闭的“田野”奔赴开放的“赛场”,从静态的“遗产”蜕变为动态的“价值创造体”,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这份文明的瑰宝,并使其在新时代的伟大叙事中,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作者:李洪涛,湘南学院副教授